- 相关推荐
- 精选俗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一、俗字的繁体字
1、太,汉字,拼音tài,部首大,部首笔画3画,总笔画4画。康熙字典笔画(太:4)。本义指过于,极端。
2、
3、组词 风俗
4、《辞源》“俗字”条:“在民间流行的异体字,别于正体字而言。”
5、唐与五代写卷中,书写速度迅疾者,局部偶有出现今草样式的俗字,这种类型的俗字一般在形式上与标准小草差别不大,如“所”(S.343)、“寒”(S.545)、“喰”(S.4128)、“當”(P.2305)、“得”(P.2133)。从书法角度而言,草字的正俗体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相对于正书)。
6、(3)谋虑。卷子本《玉篇·言部》:“谏,谋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7、写完了作业,我就帮助爸爸誊写文稿。
8、生词本
9、 清末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从那时起,汉字简化运动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汉字简化运动就是主张对历史上已经存在的简体字、俗体字进行整理、甄别,承认它们的合法地位,逐步替代繁体字。现在大陆通行的标准汉字就是建国以来一系列方案、字表等文件规范的简体字,这也是几代语言文字学家努力的结果。
10、葺兰若画廊功德谚并序
11、(2)纠正;挽回。《玉篇·言部》:“谏,更也。”《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12、则为隶书俗体字、章草俗体字、楷书俗体字、行书俗体字、今草俗体字五类;
13、归义军曹仁贵赐邓弘嗣牒
14、笔画9
15、
16、疑今日玩龙灯、打灯笼的风俗便是从烛龙的故事演变而来。
17、諫(谏)。读音有两个:
18、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成。通~。
19、証的小篆写法如图:
20、晋代陆机《辨亡论上》:“谋无遗谞,举不失策。”用谞的本义。也作计谋。《淮南子·本经》:“比周朋d,设诈谞,怀机械巧故之心,而性失矣。”高诱注:“谞,谋也。”(不仁之人)还结d营私、心怀机巧奸谋,失去原本纯朴天性。
二、俗字的繁体字图片
1、
2、基本区unicode:500B
3、“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斤”上撇短平,竖撇与竖画间距适中,横画稍长。
4、唐中期《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十七》
5、组词:听任
6、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成。通~。
7、拼音
8、基本释义详细释义风俗:习~。移风易~。
9、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6):五代及北宋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书法(914—1036)
10、写字技巧
11、犹滥竽充数。
12、分一百期,连载专著《敦煌书法综论》
13、繁体俗
14、“証”并没有简化为“证”,証不是证的繁体字,而“証”与“證”是有字义区别的。
15、但因为人们使用习惯的原因,《正字通·言部》:“証,与證通。”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言部》也说:“証,今俗以証为證验字。”因此,正确的理解是:証,是“證”的俗字,它不是“证”的繁体字,如果在正规场合使用“证”的繁体,字义是证明、证件、验证等时,最好使用“證”,不要使用“証”。
16、
17、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5):晚唐张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书法(848—914)
18、同本义
19、è làn )
20、 现行的简化字虽然尚有美中不足,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其不合理之处可以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通过微调进行完善。经过六十多年的推行,简化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全盘否定简化字的声音,有人认为“繁体字才是代表中华文化的正统”,而把简体字贬为“残体字”。甚至有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议案,还得到不少人的附和。这种观点完全无视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的基本属性,昧于汉字演变的历史,是不值一驳的。
三、俗字的繁体字多少画
1、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3):严谨、精到、典雅——初唐敦煌书法(618—705)
2、
3、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4、(谞的小篆写法)
5、初唐《道德经义疏》
6、常用繁简字实用指南,孙国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7、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0):法藏P.4506《金光明经卷二》全本赏析
8、每天晚上写完了作业;还要预备第二天的功课。
9、你要有点耐心哦~~
10、sú
11、写:动词。形声。从宀,舃( xì)声。本义:移置;放置。
12、顺从;服从
13、等候
14、楷体写本占了敦煌书法的绝大部分,故此类别的个案极多,总量数千,其偏旁替换、部首挪位、增减笔画等各种俗字的构造方式也最为全面、完整,是俗文字的主体部分,如“傳”(S.388)、“深”(S.610)、“骨”(S.6825)、“迥”(P.2173)、“臨”(浙敦193)等。据不完全统计,楷体俗字约占全部俗字总量的九成以上。
15、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9):北魏和西魏时期的敦煌书法(442—557)
16、 有些错误是使用繁体字时完全依赖电脑繁简转换,不去仔细检查造成的。例如有一本《古代汉语》教材的“绪论”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17、 大陆推行简化字六十多年,在方便社会交际和提高教育水平等方面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据学者统计,《简化字总表》替代的繁体字平均每个字有03划,经过简化后的简体字平均每个字只有73划,省去了繁体字笔划的三分之一以上。简化字易学易写,又不影响交际,可以说简化字运动总体上是成功的。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到,河南一位小学老师向学生介绍简字,说“豐收”的“豐”字今后可以简写成三横一竖的“丰”,孩子们高兴得鼓掌欢呼。当时简化字受到人们欢迎可见一斑。
18、用耳朵接受声音
19、此外,谏还是姓氏。《通志》有载。
20、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气。
四、俗字繁体字草书
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古又同“泻(xiè)”。
3、潘重规在《敦煌卷子俗写文字与俗学之研究》里就指出:很多佛教道教的经典是由专业经生写的,尤其是经过了校对勘正的写卷,但“俗文学如变文、曲子词等,多半是经俗手写俗字而流传下来的”。所以说,在俗文学写本和世俗日常文本中,俗字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在数量上所占比例大,而且在使用上也是情况各异、类型多样。
4、写,置物也。——《说文》。俗字亦作泻。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王力、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2005年。
6、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2):隋代的敦煌书法(581—617)
7、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8、fēngfěng
9、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8):关于写经体
10、 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建议,在用简体字印行古籍时恢复部分一简对多繁的繁体字,其余的字仍用简体。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已经部分恢复了“馀雠瞭”三个繁体字(“馀雠”偏旁类推简化),规定在“余”和“馀”意义上可能混淆时仍用“馀”,如“馀年无多”;在“校对文字”的意义上仍用“雠”,如“校雠”,不用“仇”;在“瞭望”的意义上仍用“瞭”,不用“了”等。但是,有人因此提议在记录现代汉语时全面恢复一简对多繁的繁体字,这就是多此一举了。前面说过,除了极少数情况以外,现代汉语中一简对多繁的简体字不会造成歧义。像“一位干部的干娘将树干搬走后,将地方打扫干净”这样写出来的句子,理解上不会发生困难。至于繁体字应用中的问题,就需要通过提高文化修养或改进电脑软件来加以解决了。
11、 汉字的简化体现在字体和字形两个方面。汉字字体由古文字(甲骨、金文、小篆)演变为今文字(隶书),笔形由“随体詰詘”的无规则线条变为横、竖、撇、捺、折等平直方折的规整笔划,就是最重要的一次简化。其后由隶变楷、由楷变行、草,汉字变得更便于书写。字形的简化则在古文字阶段就存在,甲骨文、金文中很多字有繁简多种写法,呈现出异体繁多的状态,小篆是经过整理的文字,一般采取较简的写法。如:
12、俗
13、làn。同“谰”。诬妄。《集韵·换韵》:“谰,诋谰,诬言相被也。或从柬。”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14、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汉语的辅助交际工具,这两个性质决定了简明是汉字发展的基本趋势。作为交际工具,汉字应该简单,易于学习、便于书写;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应该明确,能够更好地起到表意表音和区别的作用,这两者是辩证统相辅相成的。汉字的演变基本上是在明确的前提下逐步向简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汉字则通过自身调节,或是牺牲一些表意表音功能以实现简化,或是为维护表音表意功能而在字形上有所繁化,最终达到便于使用的目的。
15、楷体快写,多成行楷,再速且简者,便成行草,敦煌书法中行楷类、行草类俗字也有不少,如“粟”(S.527)、“無”(S.1086)、“薦”(S.5584)、“等”(P.2299)。
16、 董建交,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言文字学,开设古代汉语、汉语音韵学、语言学概论等课程,著有《近代汉语官话音韵演变研究》等。
17、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敦煌书法研究之意义
18、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7):高清全本赏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十七》
19、妙法莲华经 日本私藏
20、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1):北周时期的敦煌书法(557—581)
五、繁体字俗人怎么写的
1、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7):书体略说
2、拼音
3、个的繁体字
4、 现代汉语上下文语境较为明确,这种一简对多繁的情况很少会造成歧义,但在记录古汉语时就可能会造成阅读障碍。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热兴起,社会上很多人热衷于使用繁体字,但是文化修养不够,对于一简对多繁的情况不了解,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乱象,“復旦大學”成了“複旦大學”,“中文系”成了“中文繫”,“萬里長征”成了“萬裏長徵”,“怒髮衝冠”成了“怒發沖冠”,“影后”成了“影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5、(fēng)
6、言语里有窗孔通气息,所以训为智,杨先生的理解很有道理。
7、五行水
8、牛弗进,则置虚命彻。——《左传·昭公四年》。注:“写器令空。”
9、《汉语大词典》“俗字”条:“旧时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规范的汉字,别于正体字而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10、犹滥竽充数。
11、蒋礼鸿先生《中国俗文字学研究导论》一文中是这样讲的:“俗字是对正字而言的。所谓正字,从颜元孙的话来看,可以有下列的意义:第是‘有凭据’;而所谓‘凭据’者,实在是‘总据《说文》’,就是说合于前人所认识的《说文》里的六书条例。第是不‘浅近’,用于高文大册,是有学问的文人学士所使用的。第在封建社会中,这种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正字’,是被认为合法的,规范的。那么,俗字者,就是不合六书条例的(这是以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实际上俗字中也有很多是依据六书原则的),大多是在平民中日常使用的,被认为不合法的、不合规范的文字。应该注意的是,‘正字’的规范既立,俗字的界限才能确定。”(蒋礼鸿《中国俗文字学研究导论》,《杭州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第129页)
12、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20):写经体的形式与第一阶段
13、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14、(谏的小篆写法)
15、繁简字对照字典,苏培成,语文出版社,2007年。
16、部首风
17、(相关推荐)
18、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21):写经体的第三阶段
19、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20、描摹:写生。
六、俗字的繁体字
1、谏的小篆写法如图:
2、《简化字总表》实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简体字来源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也包括合并汉字,比如“後面”的“後”和“皇后”的“后”,在繁体字中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3、这么多作业,好不容易才写完。
4、如果从书法字型构造的一般标准和结体空间的基本原则去分类的话,主要有两种情况:按书体来分,
5、郭在贻《俗字研究与古籍整理》则认为:“所谓俗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正字是指得到官方认可的字体,俗字则是指在民间流行的通俗字体。关于正字和俗字,唐朝的颜元孙曾作过如下表述:‘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在这段话中,颜元孙阐明了正字、俗字以及通用字的特点及其使用范围。他认为俗字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种浅近字体。他所谓的‘通者’,其实也是俗字,只不过它的施用范围更大一些,流沿的时间也更长一些。换句话说,颜元孙所谓的‘通者’,就是承用已久的俗字。”( 《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5页)
6、
7、听凭;任凭
8、(証的小篆写法)
9、 以这些标准衡量,有些简化字是值得商榷的。裘锡圭先生在《从纯文字学角度看简化字》中的指出,从“艸”“阑”声的“蘭”简化为“兰”,从“旨”“尚”声的“嘗”简化为“尝”,从“頁”“豆”声的“頭”简化为“头”,从“鸟”“凡”声的“鳳”简化为“凤”,从“示”“齊”声的“齋”简化为“斋”,都破坏了形声字的表意表音作用。从“盧”(卢)声的“蘆廬爐驢”简化为“芦庐炉驴”以后,声符成了跟字音明显不同的“户”,表音作用被破坏,而笔划相比于“卢”只减少了一划。有些简化增加了一些基本构件,如“堯”草书楷化的简体字“尧”,上部就既不是“戈”也不是“弋”,增加了学习和记忆的困难。有些简化增加了多音字,如“髒”“臟”都简化作“脏”,“脏”就成了有平、去二音的多音字。还有些简化字部首不能类推,打乱了文字的系统性,如“節櫛”简化为“节栉”,但“癤”却简化为“疖”。这些简化字是否得当,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另外,有些简化字字形相近也容易造成误认,如“设”和“没”、“阴”和“阳”手写体容易相混。到底是“内设空调”还是“内没空调”,恐怕要仔细辨认,这还无伤大雅,如果把医学化验报告上的“阴”“阳”认错,那就是性命关天了。
10、笔画4
11、作文写完了,要反复修改,不要出现病句。
12、恶滥
13、生词本
14、
15、(誎的小篆写法)
16、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17、 当然,现行简化字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周有光在《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中提出,简化有十诫:约定俗成好,约未定,俗未成不好。新字跟原字相比,轮廓相似、容易辨认好,否则不好。不增加形近字好,否则不好。手写不容易跟别的字相混好,否则不好。不使一字多音多调好,否则不好。新造声旁能准确表音表调好,否则不好。草书楷化,不增加笔划形式好,否则不好。原来笔划不顺手,改成顺手好,否则不好。简化常用字好,简化罕用字不好。这里还应补充一条,即简体字应尽量不破坏或削弱字符的表意作用。
18、(旧证件中的证很多不规范)
19、 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涉及为实现简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牺牲汉字字符的表意表音和区别功能的问题。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达到两全其美的结果,这是需要斟酌的。
20、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1、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
2、本义之外,谏还有很多用法,比如:
3、则有构件替换、笔画减省、笔画增加、部首位移、隶法楷化、楷法草化、避讳、新造等几种方式。
4、相关例句
5、
6、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諝》:谞从胥声而训为知(智)者,胥之为言(这个字《说文解字》“疋”部有,见359课)也,的意思:“,门户疏窗也”按门户窗有通孔……凡物通者智而塞者愚,故谞声而训为知(智)矣。
7、(两个证字混用的实例)
8、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9、姓。
10、说明:繁体字一词的出现,是在汉字简化之后,在此之前无繁体字一说。汉字的简化,主要是把常用字里,使用频率高的、笔画过多的、书写繁琐的汉字部首、部分汉字做了简化,并非把全部汉字都做了简化。
11、俗人
12、 简化字另一个受人诟病的地方是一简对多繁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是同音或音近替代法简化造成的,如以“谷”(山谷)代“穀(稻穀)”,“姜”(姓姜)代“薑”(生薑),“斗”dǒu(升斗)代“鬥”dòu(争鬥)、“几”jī“茶几”代“幾”jǐ(几个)等;用一个简化字来代替两个以上的繁体字也会造成一简对多繁的结果,如以“获”代“獲”(捕獲)、“穫”(收穫)两字。这种简化方法不仅减少了汉字的笔划,也减少了汉字的数量。根据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所附的《规范字与繁体字、简体字对照表》,这种一简对多繁的情况有97组,还有一些在表中没有反映出来,总之在常用汉字中这种非对称繁简字大约有一百二十多组。
13、组词:听命
14、生词本
15、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2):敦煌历史概说
16、
17、俗字定义
18、
19、带你穿越700年敦煌,轻松读懂写经体的发展衍变!
20、
1、五笔WWWK
2、艳艳做事很有恒心,常常不把作业写完不休息。
3、如需沈乐平教授著作及作品集
4、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8):十六国时期(304—442)的敦煌书法
5、《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餔旋促也。从言束声。”就是将食之时速促人来食。餔,泛指饮食,旋,疾速之意。促,催促。形声字。本义是促。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言周旋促速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誎,言之促也。”《广雅·释言》:“誎,促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未闻,疑有误字。”《广答问疏证》:“言邀食而客晚至,以言速(促)之也。”
6、|行书俗体字
7、书体分类